Signed in as:
filler@godaddy.com
Signed in as:
filler@godaddy.com

认真论的话,也能算是小半个海南人。可能是在外面浪得久了,所谓乡愁羁旅这些概念都淡化了,以至于到海南,也找不到太多归属感,甚至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认真地打量一下这个地方。
这还是头一次出来看看这个城市在夜色中的样子。海口城北有个世纪公园,紧挨着海口湾,海甸河从公园北边流进海口湾。从这个地方看海口的夜景,居然也有些大城市的既视感。终归还是有点儿单薄,就贴着海岸那么一线,浅浅的,没有层次。吊桥是海口世纪大桥,连着主岛和海甸岛。据说有楼梯可以爬到顶上去。恐高,果断弃了。

公园西北角新修了一个图书馆,叫云洞,造型挺别致的,像棉花糖跟cheese 串了。是个打卡的地方,周围全是拍网红照的。图书馆里面很安静没几个人,看书的更少,基本上都是像我这种到处乱窜拍照片的。书架上瞎翻了一圈儿,无意中翻到一本“尼尔斯骑鹅旅行记”,瞬间进入怀旧模式。

图书馆外面的小广场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。 远远地听到有人在唱Hotel California,跑过去一看,一个光头老外扯着嗓子自弹自唱。是个英国人,不知道怎么想起来跑到海口做街头艺人了。唱的也没法儿夸。隔不远还有好几个边唱歌边直播的。其中有一个在唱光辉岁月,还唱跐了!小样儿….唱家驹的歌要用心,不能这么敷衍的!

海口坐动车往南差不多两个小时,是陵水。要不是二十多年前那个事故,估计现在也没几个人知道陵水是哪儿。游客比较稀疏,大概是离得太近了,挡不住三亚的虹吸效应。这些年当地也开发文旅,于是出现很多以“体验疍(这字儿念蛋)家文化”为主题的水上民宿。老实说之前我都不知道这个疍字儿咋读。听当地人说疍家人都是渔户,有陈友谅残部的后裔。旧时候出海打鱼为生,平时不准上岸,于是以船为家,吃喝拉撒都在海上。后来出海少了,把联排的船改成一个个方形的网箱,在里面养鱼,称为渔排。然后把房子直接盖在渔排上。

海上的民宿对于我这种穴居动物来说还是颇感新鲜。时不时能看见水里的陌生的鱼。民宿前台的小姑娘眼疾手快,居然一抄子从水里捞上来一条海马。要不是会动,我还以为是个橡皮做的。周圈儿的景色也还行,有山有海的,高碎版的马尔代夫。

狭窄的水道对面就是真正的疍家鱼排居民。目力所及,大部分疍家人的房子都锈迹斑驳,墙板松动脱落,掩饰不住的萧条和破败。天刚亮,人就开始在自家的鱼排上忙忙碌碌。每个人的动作都熟练而机械。不难感觉到,并不是他们喜欢,所以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,而是他们也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选项。要是真的下沉到原生的疍家生活中,所谓的诗意浪漫的海上生活是不会有的;沙滩椰林渔火船歌也只存在于文案中撩人遐想。眼下与所谓疍家文化伴生的依然是生活贫困,资源匮乏和前景的不确定。大部分疍家人除了从事延续了几百年的劳作外,只能自愿不自愿地充当各种新兴文旅项目的背景板,展现所谓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文化。
听说开民宿挺挣钱的,想必这些先富的一定会带着待富的最终同富的吧。
